Stratasys在2020年2月份推出了新型J826 PolyJet3D打印机,它的一大卖点是售价只有同系列打印机价格的一半,但仍高达17万欧元(约130万人民币)。3D打印行业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发展迅速。据统计,2019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高达31.8亿元,同比增长近35%,占全球市场规模的三成以上。从整体技术储备来看,和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且在某些方面,部分技术水平甚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教授研究和应用的“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国际同领域中处于引领地位。从2005年以来,他的相关技术已经为东风系列的3种导弹、歼-15等7种飞机、FWS13等3种航空发动机、遥感24等2种卫星提供了关键受力大型部件 。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吕坚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由聚合物与陶瓷纳米粒子混合而成的“陶瓷墨水”。用这种墨水打印出来的陶瓷前躯体十分柔软,克服了3D打印技术制造的陶瓷前驱体通常无法变形的难题,让复杂形状陶瓷制品的打印生产得以实现。不过从整体来看,我国3D打印技术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还处于初期阶段。3D工艺起源于欧美,核心工艺大多被国外大公司掌握。虽然国内在此基础上有了不少革新与进步,但所掌握的专利质量还是落后于那些起步早的国家。而且国内3D打印产业化进程很缓慢,制造产品批量小,没有统一的共性标准,整个行业比较混乱。同时,打印材料短缺情况严重,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这降低了3D打印的性价比优势,也增加了国内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于传统制造技术来说,3D打印虽然是一次重大的革新与突破,但要完全取代铸锻、切削等传统制造工艺是不可能的。二者应该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协作关系。特别是在现阶段,3D打印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扎根在传统行业的应用中,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去解决传统行业某些环节的难点和缺点,成为有价值的新工具,比如在开模、制胚等方面的应用。
3D打印的发展和完善贯穿于产业链各个环节,未来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领域继续拓宽。不同的成型工艺有不同的适用材料,而不同材料又有各自的使用领域。成型工艺的进步和成型材料的发展能直接拓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增强其影响力,为更多传统制造业带来便利。二是制造精度不断提高。随着成型工艺的进步、数控精度的提升,制造精度也会不断提高。